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潮話題】壞掉的 Matt Hardy,超B級的野台摔角 "Final Deletion",反而製造出收視好成績!?回顧這兩個月來的故事發展!


千萬不要忘了按我連結來 F.C. 的臉書專頁按讚,Like me on Facebook,隨時關注新的內容與報告,
或者是到 F.C. 個人推特帳戶,follow me on Twitter,看看我最近又在鬼扯那些蛋,
不定時更新 WWE、TNA、ROH、新日本...等一大堆的消息


written by F.C.Styles in 2016.07.13

  我想很多摔角迷都已經看過上禮拜那場超荒唐的 "Final Deletion",看到這幾個月「壞掉」的 Matt Hardy (小名鑑) 與他弟弟 Jeff Hardy (*022 ,  / ) 再次對戰,心得就是「幹,這到底是殺小」,「我剛剛到底看了什麼」,然後遙遙頭走掉。可是你知道嗎?表面上 TNA 似乎又再度設計了鳥劇情,但這段劇情......卻幫 TNA 贏得漂亮的成績!

  這邊先幫大家簡單介紹一下,Final Deletion 是 TNA 在上禮拜 (7月4號) 播出,作為總結 Matt 與 Jeff 恩怨的最後一戰。特別的是,這場比賽並不是在體育館內拍攝,而是在「Matt Hardy 住家的後院」,而且配上 Matt 的怪異角色,與一些奇怪的橋段,讓這場與其說是摔角,看起來更像 B級電影。今天 F.C. 就是要來幫大家做個導讀,讓你了解一下,這兩個月來 Matt Hardy 為什麼變成這副鳥樣,為什麼他「壞掉了」?那場 Final Deletion 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這麼爛的比賽,反而製造出漂亮成績?F.C. 我自己不會說這段故事很好,但真的非常有趣。

  還有最重要的,這邊 Matt Hardy 想要傳達一個訊息:「少在那邊哭腰,我根本不是做給你看的,『摔角迷』!」




講到正題之前,先來簡單回顧一下 Matt Hardy 到底發生什麼事

  最近摔角迷們應該比較少留意 TNA 的故事走向,所以當上個月 F.C. 分享 Slammiversary 的比賽時,不少人那時候才第一次看到 Matt Hardy 的新造型,紛紛表示「這什麼鬼」。所以,在看到 Final Deletion 以前,我們先來看看整個劇情發展到底是怎麼樣吧!

  我想摔角迷應該還記得,在去年十月,就在 Hardy 兄弟的家鄉:北卡羅萊納州,TNA 舉辦了年度重點大會 Bound For Glory,Matt Hardy 在當晚的壓軸賽上,在三方賽中擊敗王者 EC3Drew Galloway,成為新的世界重量級冠軍 (TNA World Heavyweight Champion)。當時在現場支持他的有弟弟 Jeff Hardy,父親,還有妻子 Reby Sky 與小兒子 Maxel。這晚是專為 Matt Hardy 設計的舞台。然而,過了幾天,因為故事發展,TNA 拔除掉 Matt Hardy 的冠軍身分,舉辦一系列的 World Title Series 決定新王者。當時 F.C. 也有針對這件事寫篇報告,你可以按我連結來看看。而接下來,就是進入到 Matt Hardy 重返王座的戰役。

  Matt Hardy 與前王者 EC3 晉級到 World Title Series 的總決賽,這場總決賽是在 1月5號的 Impact Wrestling 上開打,當時正好是 IMPACT WRESTLING 轉移到 Pop TV! 的第一集節目。最後是 EC3 取勝,成為新的重量級王者。然而,兩個禮拜後,EC3 遭到手下 Tyrus (小名鑑) 叛變,讓 Matt Hardy 重新取回重量級腰帶,也從此轉型反派,連同 Reby Sky 成為 TNA 內部最惡夫妻檔。



  面對 Matt Hardy 轉型大反派,當然就是促發了與正派定位的 Jeff Hardy 的對立關係。Jeff 曾上前挑戰過 Matt 的重量級腰帶,但沒有挑戰成功。後來 Matt 的腰帶輸給了 Drew Galloway,就全心轉移到與 Jeff 發展恩怨上。

  兩人在 4月19號的 Impact Wrestling 上,打了一場頗為慘烈的 "I Quit" Match。比賽最後是 Matt 躺在桌子上,而 Jeff 爬到燈光支架上,從非常高的高空躍下,以 "Swanton Bomb" 轟炸 Matt。結果兩人都無法站起,最後以 "no contest" 收尾,Matt Hardy 也被醫護人員用擔架抬走,然後就是休養好幾個禮拜。






這段恩怨開始往詭異的方向發展

  然而事情並沒有因此結束。Jeff Hardy 雖然持續參與 IMPACT WRESTLING 的錄影,卻遭遇怪事,開始會有帶著他過去的擂台角色「柳妖 The Willow」面具的人出場,造成他分心,甚至在後台遭遇這些柳妖的攻擊。

  如果你對 Jeff Hardy 的生涯故事發展沒有太了解的話,柳妖是 Jeff 從十幾年前就在獨立圈用過的面具角色,前兩年搬到 TNA 節目上。是一個瘋瘋癲癲、出現在沼澤地區的怪人,特徵是穿全深黑,撐著黑白相間的傘出來。其實我以前也寫過柳妖的介紹,按我連結看看。

  後來,柳妖的老大終於出現,與 Jeff Hardy 當面對質。當然,任何有點腦袋的摔角迷都猜得到,那個柳妖就是 Matt Hardy。


  雖然 Matt Hardy 偷用 Jeff 過去的面具角色登場,繼續鋪陳他們之間的恩怨故事,在當時是滿爛的開始。但接下來 Matt Hardy 的角色發展,卻讓這個故事變得相當有趣了。



  對,你現在看到壞掉的 Matt Hardy,就是從這一刻開始的。而且他是真的「壞掉了」,因為 Matt Hardy 不再只是 Matt Hardy,他自稱起為「壞掉麥特」( Broken Matt ),因為在那場 "I Quit" Match 後,不論身體或心靈都遭到破壞。讓這個角色更為怪異的是,他現在已經不再把 Jeff Hardy 稱呼為 "Jeff",而是「尼洛弟弟」( Brother Nero ),我得說開始用這個方式稱呼 Jeff,真的是挺令人毛骨悚然的。( F.C.註:Jeff Hardy 本名 Jeffrey Nero Hardy,Nero 是中間名 )

  不只是如此而已,這段故事線也變得越來越有趣。一來是 Hardy 的角色外型變得有點瘋狂,很像某種 B 級電影的怪人或瘋狂科學家。更好玩的是,為了描述 Broken Matt 與 Brother Nero 之間的故事,TNA 開始用拍電影的手法來錄製比賽宣傳影片,而且更從田納西州 Nashville 的總部,移動到 Matt 與 Jeff 位於北卡羅萊納州的住所去拍片。


  例如上方這一部,這是宣傳在六月份大會 Slammiversary 的「重金屬賽 Full Metal Mayhem」的影片。講述 Jeff Hardy / Brother Nero 特地來到 Broken Matt 的住處,簽下比賽合約。你可以看到後面的故事用 B級電影的手法來拍攝故事,雖然看起來很怪,但在摔角界中還真的很新鮮。


  在 Slammiversary 結束之後,Broken Matt 又再度與 Brother Nero 開戰,就在 6 月 21 號播出的 IMPACT WRESTLING 上,以六面鐵籠賽 Six Sides of Steel 的模式來進行對戰。






會讓你脫口而出「我他媽到底看了三小」的「Final Deletion」

  在經過四月的 "I Quit" Match,六月的重金屬賽與鐵籠賽後,Matt 與 Jeff 決定要讓事情就此了結,因此將在 7 月 5 號的 IMPACT WRESTLING 上,打下他們的「最終一戰」。Matt Hardy 表示,這將是「Final Deletion」,而且獲勝的選手將會得到「Hardy 名號」的所有權。而且好玩的是,延續先前的電影風格,從前面的 Maxel 慶生會,到後來 Jeff 遭遇空拍機襲擊,還有 Matt Hardy 的全息投影,這些橋段都讓摔角迷頗感驚訝,質疑自己到底剛剛看了什麼鬼。而且,這場最終之戰並不是在 TNA 節目錄影現場進行,而是「搬到 Matt Hardy 在北卡羅萊納州的宅邸來進行」。

  是的,這場比賽走上截然不同的呈現方式,特別把擂台架在後院來打。現場沒有任何觀眾,只有錄影人員,還有 Matt 與 Jeff 兩人而已。包括爬到樹上,拿出煙火,打到湖邊,還有沙地上,真的是各種鬼扯元素都有。


  如果你真的很好奇這場比賽的內容的話,這邊跟你說個好消息,TNA IMPACT WRESTLING 所播出的電視台 Pop TV 特別把整場比賽掛在自己的 YT 頻道上,所以你可以開心地觀看這場比賽。最後是誰贏?是誰擁有「Hardy」名號的所有權?你們就自己點開上方的影片來看看吧!





這個風格迥異的 Final Deletion 雖然被摔角迷吐槽到死,但反而很有效果!

  這兩個月來,Matt 與 Jeff 的恩怨故事發展,越來越往迥異的風向發展。除了重新搬出柳妖,Broken Matt,電影手法的拍攝方式,還有最後那場根本就是在拍 B級驚悚片的 Final Deletion,受到非常多摔角迷的吐槽,反彈的聲音很多。看起來 TNA 製造了一個爛到死的故事線,可是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段恩怨,尤其是 Final Deletion 是非常成功的。事實上,不少其他團體摔角手都在推特上稱讚這個故事線。例如 Chris Jericho (*024 ,  / )Lance Storm,甚至現在摔角界最火熱的雙打 Young Bucks (小名鑑) 都稱讚說這段故事實在太屌、太讚了,因為真的是前所未見的有趣。


  其實這段劇情被摔角界稱為「TNA 的異塵餘生」,因為這段詭異的故事線,雖然評價不太好,卻意外成功獲得許多人的注意。摔角迷們,承認吧,你是因為想親眼看看這段故事有多爛,所以才點開 Final Deletion 的影片吧!你看看你幫他們多賺了一個觀看次數呢!

  是的,TNA 因為這個 Final Deletion,讓當周收視率增加非常多,甚至成為最近一年內最高的收視率。更有趣的是,WWERAW 在同一周卻拿到了歷史新低,形成很妙的對比,雖然兩家公司依然無法直接進行競爭,可是這真的讓 TNA 在當周意外變得相當出色,也難怪會被大家稱為是 TNA 的 "Fallout"。





別抱怨了,因為根本沒要引起你的注意,「摔角迷」

  很多摔角迷看這兩個月的 Broken Matt 故事線,都會搖搖頭,留言說「被 TNA 玩壞了」、「實在有夠爛」之類的言論。但這邊,其實還是有些話要說。每個商業產品都會有一個目標族群,專針對某類特定的民眾。而 Broken Matt 針對的民眾,「並不是摔角迷」。

  其實先前 Matt Hardy 本人就已經在某些場合公開講明,並不是要引起『Smart Fans』的注意,「他專門針對 Casual Fans」。

  最近幾年,由於其他團體越來越紅,摔角迷已經不再只看到 WWE 與 TNA 這種同一個系統內的摔角團體,而更容易看見外面運作方式或風格截然不同的摔角,諸如 ROH,或者 NXT,或者 PWG,或者新日本。摔角迷之間也越來越容易被分類出來。一般來說,摔角迷們有兩個種類,一個被稱為 "Casual Fans",另一個為 "Hardcore Fans"。Hardcore Fans 就是指「很融入在職業摔角中」的粉絲,我的意思是,這種摔角迷的特徵是很常看不同摔角,不管是主流或獨立圈,看得種類很多,很喜歡參與比較深冷的討論,常常去觀看不同團體的摔角賽,不管是幾千人的大賽,或是只有幾十人的超小賽。而 "Casual Fans" 就是比較像看熱鬧的粉絲,他們也是摔角迷,只是他們可能只看某個特定的摔角 (例如只看WWE),對於整個職業摔角沒有慾望太過於認識,看熱鬧的成分比較多一些,相較於摔角歷史或深入的摔角招式或其他玩意兒,更容易只在乎戲劇橋段或鮮明角色。然而,就比例上來說,Casual Fans 的數量是遠超過 Hardcore Fans 的。


  Matt Hardy 已經公開講過,他根本沒有要引起 Hardcore Fans 的注意,甚至沒有要鳥所謂的 "Smart Fans" (指 Hardcore Fans,但會賣弄自己很『懂』摔角,常常會扯一堆自以為很有道理的言論的粉絲)。他的這些看起來很怪異的角色,全都是要吸引那些看熱鬧居多的 Casual Fans。

  我們都知道,近年來 TNA 確實越來越慘,收視率一直掉,雖然不是無止盡的掉,但會掉到一個無法用以往規模繼續營運下去的低點,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過度針對 Hardcore Fans 來設計產品,而忽略 Casual Fans。WWE 之所以會有今日的規模,是因為他們產品設計偏重在人數比例更高的 Casual Fans。所以,Hardy 說,他這個角色完全是為了吸引更多這類的觀眾。「自從 Spike TV 時代以後,TNA 觀眾群中的 Casual Fans 越來越少,我想要透過這個 Broken Matt 的角色,來多吸引一些這類粉絲回來」。

  那種感覺,就好像專針對沒看過超級英雄漫畫的觀眾,製作一些娛樂性很高,故事不會講太深,主旨在有「爽」的電影。所以,各位 "Hardcore Fans",別再抱怨了,因為 Matt Hardy 根本沒在在乎你的想法。





  最後 F.C. 這邊要下個結語。Matt Hardy 長久以來就頗常在網路上戰那些 "Smart Fans",所以他飾演這個角色,在傳達一些他的想法時,是不會客氣的,這也為什麼 Matt Hardy 是個非常有趣的摔角手。

  這段 Final Deletion,還有整個故事線,我不會說好,其實某種程度上還真的有點爛,但真的非常有趣,因為這完全就是走 B級電影的路線。這也是為什麼這段故事反而引起許多人的好評,因為「太新鮮」,不論拍攝手法或故事走向都是有別於以往的方式來呈現。而且故事往相當有趣的方向前進,看起來像在惡搞,但故事內容卻又很嚴肅。

  如果你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到 Matt Hardy 的官方推特上去追隨他,因為他現在頗融入角色,推特發文也很 "Broken Matt"。上去看看,其實還滿有趣的XDDDD ♠ (written by F.C.Styles)


Matt Hardy 官方推特帳戶:https://twitter.com/MATTHARDYBRAND


1 則留言: